报告文学作家钱钢
曾这样形容新闻事业:
“在我看来
新闻是活泼的人从事的严谨的事业
是炽热的人肩负的冷静的使命
是浪漫的人从事的一锤一凿的艰辛劳作”
这份看似充满张力的特质
恰恰在深度训练营的青年身上
得到了鲜活的印证
他们以活泼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
投身于新闻的严谨实践中
他们怀着炽热的情感
却能在复杂多变的新闻现场保持冷静与客观
他们有着浪漫的理想
却在日常的采访和写作中
一锤一凿地雕琢每一个细节
展开剩余94%有人坦诚——
面对甚嚣尘上的“新闻无用论”
在这里找到了一群依然怀抱纯粹热忱的同行者
有人欣喜——
作为非新传专业的学生
得以真正以“记者”的身份去观察、分析社会
有人难忘——
为了不错过心仪记者的分享
生日当天躲进包厢厕所听讲座
连蛋糕都顾不上吃
只道“这次分享比蛋糕甜多了”
有人感慨——
触碰到离“现实中的新闻”最近的时刻
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
“新闻反过来拥抱了自己”
这些印记
共同刻画了深度训练营的模样——
作为国内少有的
提供系统化指导和实践机会的新闻公益社群
不仅是新闻学子的大本营
更是青年记者的孵化器
是满怀新闻理想的年轻人
一个没有天花板的尝试舞台
在这片实践的土壤上
每个参与者都用自己的方式
寻找并留下了
独一无二的答案
刻下了
属于他们的
迈向新闻深处的印记
深度社会组-姜鸥桐
深度营就是我的新闻起点
去年十二月结束所在专业的实习之后,我第一次意识到,人如果不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,或者因为工作而难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生活会变得多么无聊和痛苦。如果文科就业无论如何都很难,那我不如去做自己真正想做、愿意投入当下的热情和爱去做的事。对我来说,这件事就是深度报道的写作。
最初,我甚至不敢把报名深度营列入我的计划,当新一期的招募开始后,我还是不甘心就这么放弃,觉得不管怎样都试试吧,这或许是我离“现实中的新闻”最近的时刻了。
而今时今日,我可以很确凿无疑地同每一个人说,深度营就是我的新闻原点,它把我从对新闻的幻想中拉回到“现实”,告诉我,比一腔热血孤军奋战更可靠的,是“资源”:
知识的资源——
教室里没办法做新闻
当我们真正地走进现场、连接不同的人
才知道掌握哪些理论和技能最有效
朋友的资源——
和你一样抱持着“做出好新闻”的愿望
能够一起交流、相互鼓励的伙伴
老师的资源——
愿意把经验分享出来
包容你的稚拙、给予你成长空间的前辈
机会的资源——
接触新闻操作流程的机会
案头准备的机会
采访和写稿的机会
以及超越线上平台的实习机会
所以,我愿意向每一个同学推荐深度营,它是一个“哪怕第一次报名失败,也值得为之努力第二次、第三次”的地方。
运营组-申嘉仪
感叹他们对新闻的热爱
首先,我收获了新闻采写能力,熟悉了采访、转写,以及根据理解进行加工的过程。其次,我收获了很多榜样,结识了许多好朋友和前辈。从他们的作品中,我感叹他们对新闻的热爱,以及他们独特的见解和想法。这不仅让我对新闻学习有了更多的动力,也激励我向他们看齐。
深度社会组-甘煜敏
第一次感到新闻反过来拥抱我
在深度营,我第一次感到新闻反过来拥抱我。我得以与记者老师交流喜爱的报道,知晓背后的故事,思考如何判断新闻价值、如何切入报道角度、如何看待这个复杂的世界。尽管隔着屏幕,却觉得离现场更近了一点。
深度社会组-黄柏涵
just come with us!
对我来说,最珍贵的莫过于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。在这个过程中,“幸福”二字真实可感。我相信,在深度营做过的选题、听过的前辈分享、结识的朋友,都会在我的生命中留下独特的印记。
回顾这半年的时光,我能感受到自己对新闻、对自我、对世界的认知都在不断加深,能力方面的锻炼更不必多说。在深度营,我能感受到像家一样的那份包容。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喧嚣,对我来说,深度营的一切,都是有温度的。所以,我想对每一位对新闻有热情的朋友说,just come with us!
运营组-叶佳鑫
“朋友在看”让我幸福
我在深度训练营拥有了很多之前没有想象过的经历,比如第一次独立写稿件、和喜欢的记者老师直接交流、写不同的材料、甚至是对于新闻采编业务的初步系统性学习,也包括收获来自天南海北的志趣相投的朋友……
我之前发出过一条朋友圈,说,“喜欢看深度训练营的大家的‘朋友在看’,打开微信就开始刷”。这条朋友圈也受到了很多朋友的赞同,还有之前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来特地和我聊天。她告诉我,她也参加过深度训练营。
深度财经组-吴慧涵
“在深度营找到同温层”
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曾来我校讲座。一位同学问他:“这个世界都这么糟了,我能做些什么呢?”严飞老师给出的回答是:“找到同温层。”
同温层,一个在传播学里带着贬义色彩的概念,却对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具有重要意义。从翻译转专业到新闻,面对甚嚣尘上的“新闻无用论”,我在深度训练营里遇到了一群依然对做新闻怀有热忱的伙伴。正是这个“同温层”,让我深化了对新闻的理解,磨砺了专业技能,也锚定了未来的方向。
在深度营的五个月里,我聆听了众多记者与媒体人的分享,获得了远超大学课堂的宝贵实务经验;我参与了天天泛读、事件复盘等活动,结识了一群优秀可爱的同路人。我们彼此激励,以产出优质稿件为乐。此外,深度营还会不时推送媒体实习信息,并择优推荐,如今,我已在南方周末时政新闻部实习两月有余。
深度社会组-孙瑞敏
“记者也许是第一个找到路的人”
为什么一些触动人心的调查报道常常石沉大海?记者老师是这么回答的:我们能做的是尽量发出来,至于影响和改变,常常是没有回声的。起初不解,后来坦然。其实,这种精神更显得难能可贵——朝沉默和混沌丢出一颗颗小石子,也许没有反响,但又拿起另一颗石子继续上路。他们做着难而正确的事情。
在听完很多记者的分享后,我感叹他们做背景调查的精神。他们可以为了写一篇报道读十多本书,为了联系到一个采访对象,从卫星地图上找,从微博浩如烟海的评论区里找。我惊叹于他们对于反常的察觉能力,从各处官方文书对比中寻找破绽,找出矛盾点。
我在本子上写下一句话:“在一片纷繁复杂的迷雾中,记者也许是第一个找到路的人,坚定、审慎、勇敢地走下去,告诉人们这里是什么。”
运营组-黄子睿
喜欢做新闻的人才适合做新闻
来深度营后,听的第一次记者分享,是我最喜欢的非虚构作者洪蔚琳。讲座的具体内容已经记不太清了,也从没有看过笔记,只记得分享的最后一句话:什么样的人适合做新闻?——喜欢做新闻的人才适合做新闻。
半年之后,面对这份调查问卷,我感到自己或许并不太适合做新闻。我无比喜欢采访,但每当采访完,看着手头的一大堆采访资料无从下手,经常将一篇稿子的时效性拖没,甚至直接把稿子拖没。美其名曰:想把这个选题做深一点。
每篇深度报道下的在看、朋友圈迅速增加的公众号推文转发数量、微信用字母搜索时弹出来的“最常使用”,总是带有深度营的备注。这里让我结交到了不少“可能”志同道合的朋友们,为什么说可能呢?因为这个月我的意志发生了一些动摇,本以为我会在做记者的过程中慢慢接受写稿子,并将其作为我的快乐源泉,但事实上并没有,希望这只是暂时的职业倦怠,只是我比别人来得早了些。
无论如何,心里还是有朴素的新闻理想,这种新闻理想不一定要写出一份稿子才能实现,我更认为它是一种行为处事的模式。深入黑煤窑、去海外做新闻是新闻理想,路边遇到生活困难的人,给他们买支水、嘘寒问暖也是一种新闻理想。
深度社会组-高艺峡
有迹可循,踏实去做
我原来只有“看”深度报道的习惯,没有去“记”记者,但在深度营听了一场又一场的记者分享后,我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,也坚定了成为一名记者或调查者的想法。
感触最大的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,尤其是自己去联系记者和受访对象,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完成一篇稿件后,我收获了更多的敬畏心和自信心。这件事不再让人摸不着头脑、只能敷衍了事,而是变得有迹可循,可以一步步踏实地去做。
深度社会组-李慧凝
这种并肩前行的氛围本身就是珍贵的财富
我最大的收获就是遇见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。大家对深度报道的共同热爱,让每次讨论都火花四溅。合作完成选题的过程充满挑战,却也新奇有趣。这种并肩前行的氛围本身就是珍贵的财富。
同时,一系列讲座让我能直接聆听来自业界一线记者的分享。他们的实战经验,丰富了我对记者这份职业的认知,让我看到了新闻理想的坚持路径。这些分享也驱动着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思考深度,主动去阅读、去练笔、去挖掘,试图不断向心中那个“更优秀、更专业的自己”靠近。
运营组-陈欣怡
“乌托邦一样的存在”
一开始真的很意外能够进入深度营,进来之后很欣喜周围都是一样怀揣着新闻理想的人,感觉每个人都是闪着光,特别想形容这里为“乌托邦一样的存在”,每个人在这个可以共同呼吸的同温层里固执地坚持着一些东西。
现在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画面是跟深度营的小伙伴互相采访,没想到我一个特别普通的人也能拥有一篇自己的“人物专访”,被认真的文字和语言对待。第二个画面是寒假频繁的记者经验分享,现在我电脑里的文档已经有至少10篇经验分享,对于一个院校不太好非新闻专业的学生真的是特别宝贵的学习材料,我也能跟自己从未想过这辈子会有交集的记者对话采访,认识了特别好的同学与老师,并且得到了特别多的机会,好像终于被人看到了一点点,真的很感动。
这半年我还主动担任了运营组的小组长,每次在后台排版审核大家的稿子都很幸福,有这么多优秀认真的人跟我一起在坚持着,坚持着对文字的珍重,坚持着对新闻的热爱,一起记录着这个时代。
深度社会组-李睿逸
有一天能听上记者掏心窝子的分享
进入深度营之前,我不会想到有一天能听上记者掏心窝子的分享,不会想到能加上记者们的微信,不会想到原来自己离理想中的职业状态,其实没那么远。
在这里,我第一次遇到了和我一样热爱新闻,对周围一切充满好奇的朋友们,说实话,会因大家的新闻实践进度不同而感到焦虑,但焦虑之外,更多是彼此支撑的力量吧。偶尔怀疑自己的时候,想想还有这么多人在这条路上一起卖力地走着,又多了些动力。
运营组-林子琪
突然就很想分享自己的想法
我们在做稿件复盘时,从稿件框架到信源整理,再到对记者老师对谈,每一个环节都能收获到很多关于收集资料、事实核查、采访写作等技巧,完成复盘也很有成就感。除了深度报道的学习外,我在运营组里还和小伙伴一起策划了五一劳动节的创意推文。当时我们设计了深小度的IP形象,虽然时间紧张,最终成果并不完美,但顺利发布后,评论区里很多朋友都说很可爱,我也感到很开心。
在这半年里,我们还进行了好几次天天泛读活动。之前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,习惯在群聊里潜水,默默看大家的读稿感悟。但有一次读完一篇稿件后,我联想到之前看过的报道,突然就很想分享自己的想法。我小心翼翼地在聊天框里输入了一段文字,反复修改后,终于按下了发送键。本来以为会担心没人回复,但真正发出来后,我感到很轻松。这大概是因为深度营给了我一种“松弛”而自由的感觉。
深度社会组-易欣宇
深度营是我人生的转折点
一个专业的、开放的、自由的且温暖的集体,这是我对深度营的第一印象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它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。不同的专业、不同的学校、不同的性格……不同的人因为同一个热爱聚在了一起,第一次报题,第一次写稿,第一次主动联系记者……深度营承载着我太多的第一次,在这个集体中,我常常感到幸运与感动,我时常被鼓励着、被启发着、被温暖着,在不知不觉中,我已经成长了太多,在深度营,我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,也看到了未来的可能。
如果你心中对世界仍怀有好奇与追问
如果你渴望触摸新闻真实的肌理与温度
即使你尚不确定
新闻是否为你的最终方向
也欢迎你来深度营体验、探索与发现
这里不仅欢迎
“想不开”执着于新闻的人
也热情拥抱
所有带着真诚与希望
前来尝试的灵魂
因为
寻找答案的过程本身
往往比答案更珍贵
深度训练营第十六期
静候每一个渴望探索、愿意尝试的你
发布于:山西省配资炒股免费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