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明弘治十一年(1498年)深秋,南京城桂花香里飘着墨香。二十九岁的唐寅以应天府乡试第一名的身份高中解元,在人生最耀眼的时刻,他即兴创作此诗呈献恩师梁储。这首诗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,却以精准的意象、真挚的情感,既表达了知遇之恩,亦彰显了个人抱负。此前因父亲病逝、家道中落,他曾弃举三年,如今重拾笔墨,一鸣惊人。
七律诗赠恩师梁储以表夺魁之志
唐寅〔明代〕
壮心未肯逐樵渔,秦运咸思备扫除;
剑贵百金方折阅,玉遭三黜忽沽诸。
红绫敢望明年饼,黄绢深惭此日书;
三策举扬非古赋,上天何以得吹嘘?
诗中"剑贵百金方折阅,玉遭三黜忽沽诸"的意象选择堪称神来之笔。据记载,梁储时任南京翰林院侍讲,正主持应天府乡试,以"刚正识才"著称。唐寅以"百金之剑"自喻才华之贵重,以"三黜之玉"暗喻历经磨难仍被珍视的品格,既是对自身才华的自信,更是对梁储当年识才之恩的深情回应——正是梁储的提携,让这柄"百金剑"得以出鞘,这块"三黜玉"重见天日。
图片
诗中“红绫敢望明年饼”一句,典出唐代进士及第后获赐“红绫饼”的旧制,在此被唐寅巧妙转化为对会试的期待。他既坦言"敢望"的进取之心,又暗含对恩师"吹嘘"引荐的恳切请求。这种"期待而不依赖"的姿态,恰是明代文人面对科举的典型心态——既渴望通过制度实现抱负,又清醒认知其偶然性。而"黄绢深惭此日书"则通过"黄绢书"的典故,将当年求荐信的青涩与今日成就的辉煌形成对照,更显其谦逊真诚。
尾联"三策举扬非古赋,上天何以得吹嘘"直抒胸臆,却暗藏玄机。唐寅自认策论胜于古人,却仍需"上天吹嘘",这看似矛盾的表述,实则是对科举制度本质的深刻洞察——才华需要机遇的成全。这种"自信而不狂妄"的表述,正是唐寅作为解元的独特气质。
图片
值得强调的是,唐寅虽才华横溢,但科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此诗作于唐寅人生最辉煌的时刻,而非其后来因"会试泄题案"被贬之时。因此诗中并无悲愤之语,更多是"壮心未肯逐樵渔"的进取之志与"秦运咸思备扫除"的经世抱负。这种"少年心事当拿云"的锐气,与"知其不可而为之"的勇气,正是这首诗穿越时空仍能打动人心的根本原因。
五百年后再读此诗,我们不仅能触摸到明代文人对科举的复杂态度,更能感受到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力量——那是一种在顺境中保持清醒、在机遇中坚守本心的智慧。这种智慧,让唐寅在后来的坎坷人生中,始终保持着"玉遭三黜"仍能"忽沽诸"的坚韧品格,也让我们在今天依然能从这首诗中汲取前行的力量。
图片
备注:文章/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,如有错误,欢迎指正,一起学习共同进步!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炒股免费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